當前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正在顛覆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模式與倫理邏輯,家庭作為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根基正面臨嚴峻挑戰,它遭遇內外兩股力量夾擊:外部倫理支持系統崩解,家庭被連根拔起淪為孤獨的原子;家庭成員在公民認同中歷經蛻變,從內部渙散家庭精神。重構家庭的倫理支持系統,給予家庭及其成員充分的倫理關懷是當前政府肩負的倫理使命。
政府應該確立促進家庭發展的倫理戰略。當前國際競爭的趨勢表明,一個民族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最終將取決于其社會成員個人角色的有效發揮,而人的精神因素越來越具有決定意義。家庭是孕育個體健康成長具備完整人格的孵化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型家庭政策將每個家庭都納入幫助范圍,不只是有問題的家庭,而是所有家庭;不僅提供應急或修補性的幫助,更重視預防和支持性的幫助。如英國政府在1998年提出以“支援家庭”(supporting families)為主題的“家庭友善”(family friendly)政策,保證所有的父母都具有接受指導和幫助的渠道,加強社區對家庭生活的支持作用;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減少兒童貧困;鞏固婚姻生活,減少家庭破裂的風險;解決更嚴重的家庭生活問題,如家庭暴力等。當前政府應該從戰略高度重視提升家庭倫理質量,給予家庭以充分的倫理支持和倫理關懷,以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政府履行倫理使命,體現社會公平。在經濟上支持家庭,為家庭特別是那些承擔養老和育幼責任的家庭提供經濟幫助。如可以采取以家庭為單位的稅收制度,針對不同類型和需要的家庭,將家庭為兒童及其他不能自立的家庭成員提供照顧的成本考慮在內。
政府建構為個體提供倫理關懷的,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相似的第二家庭,以滿足個體及其家庭物質財富和精神供給。對于個體而言,第二家庭通過對個體技能的培訓及教育,幫助社會成員重新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來,使之自食其力,這種幫助絕非單一的經濟救助,更重要的是使個體獲得倫理支持,成為有歸屬感的存在,家庭也因此獲得外部的倫理支持。
(作者單位:省首批重點高端智庫、東南大學“道德發展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