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二十國集團智庫會議(T20)舉行,中央企業智庫聯盟成立,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聯手打造高端智庫平臺……一段時期以來,智庫成為熱詞,日漸走進經濟社會生活。我國各類智庫亦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統計,現階段,我國比較活躍的各類智庫已有200多家(不包括高校智庫),初步形成了官方智庫為主,高校智庫、企業智庫和社會智庫共同發展的全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高度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撐。”那么,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有著怎樣的意義?應該如何堅持中國道路、聚焦中國發展、發出中國聲音?請看專家對話。
中國智庫 中國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庫呈現加速發展的嶄新局面。同時,在“智庫熱”中,有影響力的智庫還相對有限
記者:近年來,我國各類智庫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不但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起日益重要的作用,更日漸走近尋常百姓,讓越來越多的人分享其研究成果。那么,智庫是什么、在我國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王輝耀:事實上,智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溯至齊國的稷下學宮和戰國四公子的門客集團,都是中國著名的早期智囊團。漢高祖劉邦有“三杰”、唐太宗李世民有“二十八功臣”,以及后來的幕僚制度,都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的“智庫”。新中國成立后,現代智庫應運而生,官方主導的智庫首先出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智庫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國智庫呈現加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劉元春:現代意義上的智庫起源于西方,最早是個軍事用語,指二戰期間防務專家和軍事戰略家們討論作戰計劃和制定戰略的保密室。我們現在所談的智庫,是指誕生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中,服務于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提供參考和借鑒的非營利性政策研究機構,包括官方、大學和社會智庫等類型。
記者:就我國現狀來說,智庫的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現了哪些問題?
劉元春:根據美國某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16》,2016年全球擁有智庫6846家,其中中國435家,為世界第二智庫大國。可以說,中國智庫的發展無論在政治環境、輿論環境、人才資源、資金保障還是社會需求上都進入了黃金時代。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下的“智庫熱”中,有影響力的智庫還相對有限,管用的智庫產品更少——有些智庫機構疏于研究問題,卻專注于對外包裝、智庫排名;一些專家也是打著智庫的旗號,忙于爭搶課題和項目,能耐心做研究的不多。
袁岳: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大數據時代,現代智庫的最大特點是由過去個體化的行為變成了組織化的行為,由基于個人智慧判斷的行為變成了一種更多依據科學數據的行為。然而,我們的很多智庫跟傳統的“智囊”沒什么區別,還是以個體發表觀點和寫文章為特點。我認為,推進智庫現代化建設是個亟須面對的問題。比如,“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很多國家,各國的政局穩定性、經濟發展程度等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一帶一路”建設時,要分成很多個有針對性的項目和主題,把問題研究引向深入。
新型智庫 核心支柱
■專業性、獨立性、公益性是智庫的重要特質;智庫建設應立足于當下國情、服務于黨和國家的決策
記者:2015年12月1日,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央領導同志在會上強調,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那么,您認為,這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如何具體體現?
遲福林:對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我認為應從“中國特色”和“新型”兩方面理解和把握。一方面,所謂“中國特色”,就是要求智庫建設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戰略與行動研究,立足于當下國情、服務于黨和國家的改革政策決策,堅持中國道路、聚焦中國發展、發出中國聲音。舉例來說,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對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問題有過激烈爭論,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向中央提交了“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的建議,被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文件采用;2003年SARS危機后,中改院提出由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一攬子”政策建議;2015年,中改院又發出了建設中歐自貿區的呼聲……另一方面,智庫發展更應強調“創新”,尤應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保持客觀獨立性,強化專業性,塑造理性、專業和有擔當的新型智庫特色。
記者:的確,專業性、獨立性、影響力等,都是評價智庫的重要因素。智庫建設關系著國家的發展,而智庫的價值取向更是關乎決策、關乎“靈魂”的大問題。那么您認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具體需要以怎樣的價值取向為支撐、目前又出現了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朱旭峰: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關節點在于專業性和獨立性。專業性是智庫區別于其他政策參與者最重要的品格,意味著專家對自己的研究領域要有長期積累。與此同時,獨立性也是每個智庫都應追求的價值取向。所謂智庫獨立性的喪失,其實質是智庫被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綁架了,公信力自然不復存在。
袁岳: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現在不少智庫從業者更關心的還是找到符合政府部門意圖的課題。有些時候,基于數據分析的智庫所做出來的研究結果可能和政府機構的預期和初衷存在差異,按理說智庫應該把科學的結果提供出來,但事實上,有些報告卻可能會作一定程度的修改。
劉元春:的確,現在一些智庫缺乏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甚至會囿于小團體或自身利益,發表一些偏激甚至錯誤的觀點,既缺乏國家層面的宏觀視野,服務性與公益性也不足……這無論是對智庫的長遠發展還是對國家的穩定和諧,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規范引導 優勝劣汰
■以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為導向營造智庫思想市場環境,促進高水平智庫脫穎而出
記者:在我國智庫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我們希望借助這些智庫吸納更為廣泛的研究成果以提供決策參考,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為避免一些智庫偏激、錯誤觀點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我們又需要對其進行一定規制。在“培育”與“規制”之間如何平衡?
劉元春:“培育”與“規制”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推進智庫思想創新的兩翼。從培育的維度看,應進一步放開思想市場,推進中國智庫從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轉型;應進一步加強高校智庫建設,促進大學智庫成為中國思想創新的“發動機”;對于社會智庫的發展,應在市場準入和稅收政策上給予一定傾斜。從規制看,一個公開、透明、競爭的智庫思想市場本身就可以提供強大的約束力,制約、規范參與者的行為。同時,為了避免市場失靈,為了增進效率、促進公平、保持穩定,政府也可以進行有效的規范和管理。
遲福林:智庫的本質屬性是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思想產品,需要以強化智庫的公益服務導向和非營利機構屬性為重點,加快完善智庫管理的體制機制,加強對各類智庫發展的規范和引導。近年來,一些領域和地方出現了“智庫熱”。這一方面表明社會對智庫發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理性看待我國智庫發展的現實差距,不可拔苗助長,應促進高水平的智庫通過公平競爭脫穎而出。
袁岳:智庫是一個專門的行當。事實上,偏激的觀點本不應出于智庫。智庫應基于準確的數據,需要一整套的方法論,結果應該是運算出來、科學可靠的。但現在一些智庫,只是原來的機構翻了塊牌子,出現一些問題又因缺乏專門的管理人才,整治起來有一定難度。我認為,除了通過外力規范以外,還應著力從內部提升各類智庫的專業性,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方法的科學性,降低偏激、錯誤結論出現的可能性。
記者:那么,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應從哪些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朱旭峰:這不僅需要智庫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外部制度環境的營造。其中,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將有力地推動我國新型智庫的建設。首先,政府逐漸建立政策思想搜集和篩選機制,搭建多種形式的思想交流平臺。其次,政府委托智庫進行專項研究是最直接有效的采納專家意見的方式,這需要完善智庫評審和智庫競爭機制。第三,建立有效制度,保障智庫獲得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盡量減少一些智庫迫于生計而受利益驅動的可能性。
王輝耀:在社會和專家學者的個人層面,同樣存在極大的提升空間。九成左右的中國智庫是官方智庫,在影響決策中起關鍵作用,而社會智庫卻面臨生存困境。智庫之間競爭不足,進一步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動力就會有所欠缺。建議更多鼓勵商業協會、公益組織等為社會智庫機構捐資,營造公益捐贈的社會風氣;同時加強對各類智庫的管理和規范,形成更為良性的“競爭機制”。對專家學者而言,應注重涵養家國情懷,努力保證自身研究的嚴謹性、科學性和獨立性,真正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國家軟實力”貢獻一份力量。
(史恩賜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