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和成就的科學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多措并舉扎實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青年化”闡釋工作,提升青年的法治素養,引領青年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青年基礎”。
發揮共青團的主體作用,強化組織載體功能
“各級黨委(黨組)要傾注極大熱忱研究青年成長規律和時代特點,拿出極大精力抓青年工作”。共青團要在習近平法治思想“青年化”闡釋中發揮關鍵主體作用。深化理論研究。應深化對習近平法治思想本身的學理研究,為“青年化”闡釋提供豐富的內容供給和方法論基礎。通過學術研究、理論探討等方式,不斷提升習近平法治思想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效果。加強分類引導。鑒于青年群體內部存在年齡、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應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對不同類別的青年進行分類引導。通過定制化的教育和宣傳策略,提升理論闡釋的現實解釋力。要強化基層組織建設。通過加強組織建設、完善工作機制、提升服務能力等方式,構建開放型馬克思主義政黨青年群團組織,為習近平法治思想“青年化”闡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創新話語表達方式,打造“青年化”闡釋話語體系
打造“青年化”闡釋話語體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青年化”闡釋的現實要求和必然選擇。為此,我們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時代性原則。緊扣青年所處的社會生活,以時代話語對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行學理性、時代性和青年化等多重意義的闡述。通過貼近青年生活的語言方式和表達方式,增強理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參與性原則。凸顯青年主體地位、轉變話語范式,構建參與性話語。從理論話語轉為青年的生活話語、實踐話語,讓青年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通過互動、討論等方式,激發青年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興趣和熱情。敘事性原則。構建符合青年特點和需求的敘事話語,通過文本的轉換實現說理的敘事化。通過多種話語表達技巧,如故事化、情景化等,提升話語的感召力和生動性。
分眾化推進“青年化”闡釋,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青年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認知和行為特點,其成長具有階段性、延續性和差異性的特征。根據青年的成長規律,我們應縱觀全局開展具體工作,不能簡單化和一刀切。既要把習近平法治思想“青年化”闡釋視為一個系統性工作來抓,又要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青年作出劃分;既要把握整體性,又要照顧特殊性;既要注重統一部署,又要注重差異化表達和跟蹤式培養。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習近平法治思想“青年化”闡釋中的“倍增器”作用,利用網絡平臺構建網絡媒體矩陣,為青年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建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效果。另一方面,要結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工程”,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政課。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方式,讓青年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加深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和認同。
強化知行合一,推進“青年化”闡釋質效提升
實踐性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征之一。為了促進青年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轉化為自身投身法治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我們應強化知行合一。引導青年真學:鼓勵青年在實踐中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通過實踐活動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讓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引導青年真懂:結合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實踐與偉大成就,引導青年增進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思考力和理解力。引導青年真信: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就及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自身成長的主觀體驗為基礎,引導青年加強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尊崇信服,通過現身說法、榜樣示范等方式,激發青年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信仰和認同。
(作者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本成果得到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資助;系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思政專項〉《習近平法治思想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法治素養培育研究》〈2023SJSZ0497〉和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機銜接的體制機制研究》〈B-b/2024/02/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