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指出,要著眼現代化需求,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實現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教育資源的布局和分配也需要因時而變,以適應新時代的新需求。
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新增高等教育資源適度向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完善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各地加大投入,擴大高中教育學位供給,并鼓勵和支持高中教育多樣化發展。例如,湖南岳陽根據人口流動變化趨勢,提前研判學位供需變化,堅持城鄉并重,科學合理規劃轄區內學校布局。有的地方實施“普高進縣城”計劃,將農村普高撤并到縣城,同時改辦寄宿制初中;在中心城區實施“三大片區三年行動”,新建一批中小學,增加學位,有效化解入學難問題。例如,內蒙古包頭出臺《包頭市關于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發展的意見(2021年—2025年)》,以辦好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學校為主攻方向,以多校協同、區域組團、同學段聯盟、跨學段聯合、委托管理、多法人組合、單法人多校區、九年一貫制、十二年一體制等多種集團化辦學模式為基本路徑,促進義務教育集群發展,推動薄弱學校向優質特色學校轉型。
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教育投入格局,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等多種激勵方式,開拓多元化的教育投入路徑。搭建高校、企業、社會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經費籌措合作機制。發揮各級教育基金會作用,引導規范社會力量投入和捐贈教育。重點向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以及薄弱學校傾斜,改善當地辦學條件,著力縮小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培養等,購置先進的教學設備,優化課程設置,吸引優秀教師人才,提升教學質量。此外,還應當大力提升學校硬件設施,修建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加強和推進教育數字化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數字化教育打破時空限制,讓偏遠地區的學生同步聆聽城市優秀教師的授課,接觸到最前沿的知識和教學方式,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提供了機遇。各地廣泛開展教育數字化應用實踐,推動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常態應用和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教育教學場景創新,探索形成了數字化教學、智能化測評、精準化治理等應用模式,利用教育數字化手段建設虛擬實驗室、智慧課堂等,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數字化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在線培訓資源和專業發展機會。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參加各種培訓課程和研討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這些實踐都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縮小城鄉、區域之間教師水平的差距,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作者分別系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