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里吐出潔白的絲,被加工成一支支竹筒狀的納濾膜后,將進入飲用水凈化、工業廢水處理、生物醫藥提純等應用場景。“這條生產線只有四五十米,是中試線,不能滿足大規模生產需求。我們已經訂了180多米長的量產線,運轉速度是眼前這條的5倍。”近日,在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中試服務平臺,南京蔚華膜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建國向記者透露即將擴大生產的好消息。該公司2022年成立,利用中試平臺將南工大孫世鵬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變成產品,贏得客戶青睞。
自2021年以來,南工大中試平臺累計服務7個南工大科研團隊的項目,其中3個成立了公司。去年年底該平臺進入南京公布的22家備案中試平臺行列。
南京市科技局高新區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中試平臺是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為正式投產提供性能工藝改進、工藝放大熟化、產品性能測試、小批量試生產等專業化服務和系統化解決方案的開放共享平臺,用來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銜接。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今年全國兩會,都明確提出加快布局建設一批中試平臺。去年,南京提出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引導企業聯合應用類高校、新型研發機構、產業行業協會等布局建設中試平臺,對于重點領域的20家中試平臺,按建設投入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對通過中試服務在寧轉化且被市場化基金首次股權投資的成果,給予最高100萬元資助;支持中試平臺建設用地實行差異化土地供應價格,并納入新型科研設計用地管理,加大研發用地、標準廠房、定制化廠房等供應力度。
開展中試平臺備案的通知發出后,南京市科技局收到73家平臺的申請,其中53家建成、20家在建且部分投入使用。企業、新型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多元主體投入平臺建設,其中企業建得最多,達到49家。73家平臺涉及17個細分產業領域,覆蓋南京提出的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6個未來產業。生物醫藥、新型材料、智能裝備制造領域的平臺數量位居前三,分別有15家、11家和10家。
經專家評審、實地考察等程序,南京市科技局對22家中試平臺予以備案。它們具備開展中試活動的獨立場地和儀器設備,擁有專業技術人才和運營團隊,建立起完善的服務、管理制度,呈現成熟穩定、富有特色的服務模式。例如,南京南智先進光電集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薄膜鈮酸鋰+X”光電芯片中試平臺,由南京大學、南京江北新區等聯合建設,擁有5000平方米的潔凈產線和原值達數億元的加工、檢測設備。南京正大天晴生物醫藥智能創新研產一體化中試平臺人才團隊有100多人,涉及研發、生產、質量、安全、環保等制藥中試多個環節,具有定制化的中試服務能力。南工大先進材料中試服務平臺,既依靠大學的科研實力,又與同屬南工大的概念驗證中心緊密銜接,共同構建起“基礎研究—概念驗證—中試”的高校成果轉化鏈條。孫世鵬教授團隊的科研成果,先在南工大概念驗證中心完成驗證,再進入隔壁的中試平臺。
“中試平臺主要解決‘可不可產、好不好用’的問題,重點驗證‘技術重現性、量產可行性、質量可靠性和成本經濟性’等關鍵信息,幫助項目團隊在技術、工藝、原料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調整優化。”備案的中科神光激光光電技術中試平臺運營方——南京中科神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林盛說,該平臺一期2021年10月啟動,至去年年底共服務高校科研院所團隊、中小企業355家,中試服務收入超過1.2億元。因為中試需求旺盛,平臺正加緊建設二期項目。
南京市科技局調研發現,一些中試平臺向前鏈接大院大所、概念驗證中心不夠,向后鏈接企業孵化、金融投資不多,未能有效整合科研成果、金融資本和市場需求,對于“多方參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開放式合作模式探索較少。該局將定期評估備案中試平臺的運營質效,動態調整備案名單,以此促進各平臺在健全數據安全及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加大開放共享力度,提升對外服務效能。
目前,南京市科技局已全面梳理22家備案中試平臺的服務項目,建立服務資源目錄庫。即將上線的“南京市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與供需對接服務平臺”,設置中試平臺功能模塊,面向全國科技企業、科研團隊、高校院所、創投機構、技術經理人等,提供中試平臺展示、成功案例宣傳、項目對接、需求查詢等服務,使產業領域知曉南京能提供哪些中試服務,促進中試服務供需雙方對接。該局還將組織線下對接活動,優化中試服務生態圈,為科技成果轉化鋪好路、架好橋。(記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