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首個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推進會,對發揮區位、對外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等疊加優勢,構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等進行專題部署。
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國發展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不僅是江蘇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舉措。通過資源集聚、產業升級、制度創新和區域協同,構建“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賦能的新格局,有助于塑造江蘇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重在提升“世界聚合力”。更好匯聚國內國際資源要素,提升資金、人才、技術、產品等各方面的聚合力,必須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資源要素聚集具有“飛輪效應”,各類生產要素集聚到一定程度,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就能自發促使企業之間進行深度分工。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就會像咬合的齒輪有機聚合、持續轉動,有利于放大一地對資源要素的吸引力。不過,其反面就是,一步落后將會步步落后,因而要擁有世界聚合力,就要善于形成和放大先發優勢。江蘇是國內外許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聯結點,在聚合國內國際資源要素方面具有相當優勢,要著力解決國際物流、高能級開放功能平臺、城市國際化水平等短板,創新吸引外資和擴大開放的新舉措,突破資源要素聚合的約束堵點,使江蘇盡快盡早具備資源要素的世界聚合力。
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關鍵還在“雙向開放”。簡單而言,雙向開放就是既要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打造交通鏈、物流鏈、要素鏈和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多鏈合一”的中心樞紐。比如,江蘇可以借由自身先發優勢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些資源要素在江蘇“落地”后,有利于向周邊“溢出”、擴展,惠及兄弟省市。同時,兄弟省市的創新成果等來江蘇落地,經過轉化壯大之后參與國際競爭。比如,清華大學曾有一項OLED科研成果在昆山轉化,10多年后,該企業出貨量達到全球第一,技術也在全球領先。沒有對內開放環境,恐怕難以吸引這類高端成果來蘇轉化;缺少完善的對外開放制度,恐怕該企業就難以“逐鹿”世界舞臺。雙向開放,造就了不計其數的成功企業、備受資源要素青睞的聚集環境和“開放江蘇”的澎湃動能。
當然,構建開放樞紐,知易行難。江蘇在開放能級上仍然有不小的束縛,比如,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等因素影響江蘇出口增長,但是,瞄準和對標開放前沿區域,江蘇依舊大有可為。比如,蘇州目前還沒有機場,但通過建設“城市航站樓”,上海機場也可以更好地為蘇州提供服務。太倉是德企“重倉”區域,江蘇可以借鑒“德國中心”做法,打造屬于蘇企的“海外之家”。“創新”“開放”如影隨形,江蘇發展亦是如此,通過體制機制、發展思路等方面的“創新”,也可以有效擴大江蘇的“開放”,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建設“一樞紐”。